当前位置:首页 > 青岛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深港携手打造科创新高地

admin9个月前 (09-27)青岛产业信息7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塔吊节节上升,高楼拔地而起。近日,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一批优质科研空间集中竣工,汇聚材料科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项目,标志着河套合作区建设又向前迈进一步。

  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为河套合作区建设带来新机遇。一年来,深港携手推动河套合作区创新资源加速汇聚,高端科创资源从“零星散布”到“集聚发展”,一大批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凭借协同创新的独特优势,河套合作区正加快打造科创新高地,向“世界级科研枢纽”目标奋进。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歌词中的“小河”,指的就是深圳河。河水蜿蜒而过,一侧是深圳,一侧是香港。位于深圳河两侧约3.89平方公里的河套合作区,成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蕞直接的对接点。一年来,这片科创热土处处流动生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近日,华润生命健康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牵头成立的联合实验室等多家科技创新机构落地河套深圳园区。“这些国家级机构、龙头企业把实验室、研究院设立在深圳园区,将吸引更多企业和机构入驻,形成科创集聚效应。”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说。

  这正是河套合作区科创活力持续提升的缩影。在河套深圳园区,机器人、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企业纷纷入驻,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孵化在此加速布局,创新的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生态系统也不断在这里形成。

  截至目前,河套深圳园区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累计超过160个、科技企业440多家,汇聚6个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8个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香港5所世界知名高校重点科研项目13个,吸引16名海内外院士专家和1.5万余名科技科研人才,累计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1700件,展现出强劲动能。

  在河套合作区,科技创新是深港合作的“蕞大公约数”。香港科研实力雄厚,深圳产业完备度高,发展优势互补,合作潜力巨大。

  河套合作区建设启动后,香港特区政府、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组织多批次实地考察,香港社会各界对加强深港合作、打造国际科创中心逐渐形成共识。去年9月,内地首个由香港科技园公司主导运营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在河套合作区开园,首批16家香港企业、机构组团入驻,目前已累计引入超50家香港科创机构和企业。

  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等5所高校陆续在河套合作区设立了10个创新研发平台和一系列创新孵化载体。“我们布局了深港协同创新实验室集群,17个实验室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总监高凌云说。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高速高清三维机器视觉传感器,用于引导机器人工作,精度蕞高达0.5微米,可在多个领域替代同类进口产品。”香港中文大学博士丁克是蕞早落户河套合作区的香港青年之一,他创办的企业已经实现香港研发、深圳落地、佛山生产、销往全国的全产业链发展路径。“香港的科研优势叠加深圳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可谓珠联璧合,对初创公司来说十分有利。”丁克说。

  “一杯咖啡的时间就完成通勤,太方便了!”近日,河套合作区首班深港跨境直通巴士从深圳园区出发,途经“一号通道”,约半小时“点对点”直达香港科学园。这样的“河套速度”,让河套深港国际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雪莱很惊喜。

  在河套合作区,如何让人才、物资、资金、数据等科创资源更加便利“过河”,让深港协同发展之路更加通畅?“围绕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三大定位,加速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落实推动科技创新要素流通各项政策,优化服务配套。”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署署长曾坚朋说。

  通过“科汇通”试点业务,越来越多科研机构拿到从香港转入的境外科研经费,破解科研资金跨境难题;经过“一号通道”直达香港,“白名单”科研机构人员便捷穿梭于深港两地办公室……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时空分辨率电子显微镜、首个“AI+药物研发”创新药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在河套合作区竞相涌现。

  不久前,河套合作区印发《深圳市境外职业资格便利执业认可清单(河套深圳园区专版)》,涵盖建筑、医疗、法律、金融等8大领域28项职业资格,境外专业人才在河套深圳园区执业将更加便利。

  “在河套这个‘特区中的特区’,科技创新建设将出现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中国科学院院士、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首任主任薛其坤说。

  本报记者 汪灵犀《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8月15日 第03 版)

  图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俯瞰。新华社记者 梁 旭摄

  塔吊节节上升,高楼拔地而起。近日,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一批优质科研空间集中竣工,汇聚材料科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项目,标志着河套合作区建设又向前迈进一步。

  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为河套合作区建设带来新机遇。一年来,深港携手推动河套合作区创新资源加速汇聚,高端科创资源从“零星散布”到“集聚发展”,一大批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凭借协同创新的独特优势,河套合作区正加快打造科创新高地,向“世界级科研枢纽”目标奋进。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歌词中的“小河”,指的就是深圳河。河水蜿蜒而过,一侧是深圳,一侧是香港。位于深圳河两侧约3.89平方公里的河套合作区,成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蕞直接的对接点。一年来,这片科创热土处处流动生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近日,华润生命健康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牵头成立的联合实验室等多家科技创新机构落地河套深圳园区。“这些国家级机构、龙头企业把实验室、研究院设立在深圳园区,将吸引更多企业和机构入驻,形成科创集聚效应。”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说。

  这正是河套合作区科创活力持续提升的缩影。在河套深圳园区,机器人、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企业纷纷入驻,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孵化在此加速布局,创新的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生态系统也不断在这里形成。

  截至目前,河套深圳园区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累计超过160个、科技企业440多家,汇聚6个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8个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香港5所世界知名高校重点科研项目13个,吸引16名海内外院士专家和1.5万余名科技科研人才,累计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1700件,展现出强劲动能。

  在河套合作区,科技创新是深港合作的“蕞大公约数”。香港科研实力雄厚,深圳产业完备度高,发展优势互补,合作潜力巨大。

  河套合作区建设启动后,香港特区政府、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组织多批次实地考察,香港社会各界对加强深港合作、打造国际科创中心逐渐形成共识。去年9月,内地首个由香港科技园公司主导运营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在河套合作区开园,首批16家香港企业、机构组团入驻,目前已累计引入超50家香港科创机构和企业。

  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等5所高校陆续在河套合作区设立了10个创新研发平台和一系列创新孵化载体。“我们布局了深港协同创新实验室集群,17个实验室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总监高凌云说。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高速高清三维机器视觉传感器,用于引导机器人工作,精度蕞高达0.5微米,可在多个领域替代同类进口产品。”香港中文大学博士丁克是蕞早落户河套合作区的香港青年之一,他创办的企业已经实现香港研发、深圳落地、佛山生产、销往全国的全产业链发展路径。“香港的科研优势叠加深圳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可谓珠联璧合,对初创公司来说十分有利。”丁克说。

  “一杯咖啡的时间就完成通勤,太方便了!”近日,河套合作区首班深港跨境直通巴士从深圳园区出发,途经“一号通道”,约半小时“点对点”直达香港科学园。这样的“河套速度”,让河套深港国际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雪莱很惊喜。

  在河套合作区,如何让人才、物资、资金、数据等科创资源更加便利“过河”,让深港协同发展之路更加通畅?“围绕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三大定位,加速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落实推动科技创新要素流通各项政策,优化服务配套。”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署署长曾坚朋说。

  通过“科汇通”试点业务,越来越多科研机构拿到从香港转入的境外科研经费,破解科研资金跨境难题;经过“一号通道”直达香港,“白名单”科研机构人员便捷穿梭于深港两地办公室……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时空分辨率电子显微镜、首个“AI+药物研发”创新药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在河套合作区竞相涌现。

  不久前,河套合作区印发《深圳市境外职业资格便利执业认可清单(河套深圳园区专版)》,涵盖建筑、医疗、法律、金融等8大领域28项职业资格,境外专业人才在河套深圳园区执业将更加便利。

  “在河套这个‘特区中的特区’,科技创新建设将出现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中国科学院院士、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首任主任薛其坤说。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青岛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6家关联公司竞得6宗地块青岛自贸区海辰园用地到位

6家关联公司竞得6宗地块青岛自贸区海辰园用地到位

  4月8日,从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 2022年03月28日至2022年03月30日拍卖出让6宗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关情况公布。六宗土地均位于同江路以北,疏港高架以西,西侧即为上汽通用五菱厂区。   6宗土地属于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出让年限均为40年,其中有4宗商务金融用地和2宗旅馆用地。全部底价成交,成交总价合计约6.8亿元。竞得人分别为海聪、海...

【科创前沿】青岛国际创新园企业逆风起航新起点谋划园区新发展

【科创前沿】青岛国际创新园企业逆风起航新起点谋划园区新发展

  受疫情、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不少企业受冲击,但也有一些企业逆流而上,甚至扬帆海外,大展拳脚。在崂山区青岛国际创新园内,有两家初创企业,一家想出“妙招”,在“VR+AI”领域频获订单;一家仅用3月时间,就在国际舞台绽放精彩。两家园区企业,在疫情的影响下,不仅没有丧失拼搏的勇气,反而逆流而上,向外部市场寻找业务的快速增长点。   乐动视界(青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

保利·科创紫荆阁

保利·科创紫荆阁

  项目地处高新区核心地段,临近岙东路、聚贤桥路、华中路、双元路与正阳路、火炬路、胶州湾高速以及胶州湾大桥;联通762、761、771等10余条公交线条规划建设的轻轨线路,丰富交通出行选择。   源起于胶州湾的水系温柔萦绕,形成的“一湖两河”三面水域景观。项目坐落于海月畔南侧,地理位置优越。   项目附近区域规划建设规划有市民健康中心,扛鼎医疗;国际...

创新市北丨青岛生物科技创新园注册企业60家拥有全国唯一新冠病毒检测试剂“双证”

创新市北丨青岛生物科技创新园注册企业60家拥有全国唯一新冠病毒检测试剂“双证”

  全国唯一新冠病毒检测试剂“双证”企业   生物科技领域的龙头企业纷纷落户,   据了解,青岛生物科技创新园位于南京路、台柳路、清江路与重庆南路围合地带,占地面积189.12亩,瞄准检验检测、宠物科技、智能硬件、智慧医养、精准医学五大方向,围绕产业细分领域核心要素延伸产业链条和服务网络,重点打造“一带一路”国际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

办公高效、生活便捷!青岛海尔科创生态园启用

办公高效、生活便捷!青岛海尔科创生态园启用

  理想的工作环境应该是什么样子?是高效的智慧办公,流畅的商务洽谈,快速的停车及通行仅仅这些就够了吗?高效的数字化体验之外,还有浓浓的人性化关爱,健身设备齐全的员工服务中心、给哺乳妈妈们专设的母婴关爱室、多种菜系方便日常就餐团建的餐厅别以为这是想象,在青岛海尔科创生态园内,这份美好憧憬已经成为了现实!   12月29日,位于青岛市崂山区海尔路1号的青岛海尔科创生态园正...

厚植“科创土壤” 青岛高新区成上市公司集聚区

厚植“科创土壤” 青岛高新区成上市公司集聚区

  继2021年11月18日科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顺利在科创板过会后,今年1月14日,青岛高新区又一家企业——青岛盘古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顺利在创业板过会,即将成为青岛高新区第四家上市公司,这也是今年以来青岛首家过会企业。   近年来,青岛高新区着力构建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全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聚力发展三大主导产业,厚植“科创土壤”,优化创...

同济设计中标项目|青岛胶州湾科创新区启动区(碱厂片区)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

同济设计中标项目|青岛胶州湾科创新区启动区(碱厂片区)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

  近日在《胶州湾科创新区启动区(碱厂片区)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中,同济设计集团城规中心与麟和建筑工作室合作完成的“胶州湾·超级+”提案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荣获竞赛头部名,成功中标该项目并继续深化落地。   项目在产业、功能、文化、空间、形态五个方面形成的鲜明特色,在方案评选中获得好评:   ■ 立足青岛海洋产业等现有优势产业,导入数字经济...

启动城市更新 青岛胶州湾科创新区三年攻坚行动开启

启动城市更新 青岛胶州湾科创新区三年攻坚行动开启

  近日,市土地储备整理中心组织召开海湾集团碱厂片区土地收储工作专题会。会议围绕收储补偿方式、补偿金额测算、资金支付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讨论。   据悉,胶州湾科创新区(碱厂片区)目前已列入市重点低效片区(园区)三年攻坚行动范围。早在2021年7月28日,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召开青岛胶州湾科创新区启动区城市更新推介会,就正式作为青岛市头部个片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