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重点区域
2006年2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青岛市南软件园纳入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青岛高新区,下同)统一管理;6月,经国务院批准,青岛高新区在胶州湾北部扩大区域面积995平方公里,政策区面积达1975平方公里。青岛高新区形成了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高新区黄岛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青岛高新区市北新产业园及科技街、青岛高新区市南软件园的格局。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试点园区并正式开展试点工作。
年内,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36.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6.8亿元,技工贸总收入668.6亿元,税收总收入28.32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6.7亿美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82.7%。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鲜明的产业特色,成为青岛高新技术企业蕞为密集的区域。
科技计划项目与经费年内,全区统筹规划建设青岛生物(化学)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该项目已列入国家“火炬计划”。“LED半导体照明设备”项目获国家“863”专项支持,经费总额超过450万元。组织有关园区向国家财政部、科技部申报2006年国家高新区基本建设贷款贴息项目4项,其中批准立项3项,获中央财政资金支持485万元。青岛市设立了高新区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支持区内企业自主创新,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成果转移和产业成长的良好环境。
产学研合作与科技交流年内,全区先后实施了30多个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与国家海洋局一所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共建的模式,建设了生物医药研发测试等4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了与法国布莱斯特等友好园区的合作关系。
科技改革与管理各级党委、政府为高新区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入驻企业在招商引资、创新引智、标准化等方面除享受国家、山东省赋予的所有优惠政策外,各园区设立了支持科技创新和孵化器建设的专项资金,有的园区还实行了“税外无费”、“厂房按揭”和“一站式服务”等措施;还出台了中小高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及区内企业的人才引进、技术转移等方面的鼓励政策。与青岛大学达成了共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的协议,筹建了全国首个区级知识产权数据中心,组织企业参加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培训。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该区构建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以各类创新服务平台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年内,引进中国科学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落户高科技工业园,海尔技术研发中心成为全国首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汉缆集团有限公司、高校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加紧筹建国家级研发中心;作为主体园区的高科技工业园已形成以众多高科技企业集群为主导,以青岛创业园等为载体,包括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青岛通信产业园、国家“863”软件孵化器等多个国家级创业基地,以及公共研发、技术交易、科技信息咨询、投融资、知识产权和技术项目孵化等六大创新服务平台为支撑的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体系。高新区内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成效显著,仅高科技工业园,通过各类资源整合,建成创业大厦、高新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生命科学院、软件园等综合性和专业性孵化器8个,总面积近20万平方米,入驻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多家。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年该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633.6亿元,高新技术产品总数388个,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86家,高端产业的吸纳和积蓄能力增强。电子通讯和海洋生物医药等两大产业有新的发展,产值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达75%,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增幅40%。引进了柔路电子、日本NEC软件等世界500强项目,开工了海克斯康二期、奥科光碟等11个项目,海尔平板电视、韩国新生活科技等14个项目正式投产。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建立了大企业定期走访制度,启动了“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发挥了企业服务绿色通道作用,完善了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会和青年企业家协会,组织一批优秀的中小科技企业赴美融资,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公司、青岛地恩地投资集团、青岛零点电子开发有限公司、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上市工作稳步推进。
概况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470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21.5%;辖内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5亿元,增长28.1%;完成工业总产值1055亿元,增长30.5%;全口径实际利用外资8.23亿美元,居全省同级行政区域头部位,增长16%,23个外资企业增资扩建,大、高、强项目招商取得新进展,新引进过千万美元项目27个;实际利用内资67亿元,新引进过亿元内资项目12个;全口径外贸进出口额71.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38亿美元。
三大工业基地建设按照“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思路,三大工业基地主体框架基本形成。
1.石油化工产业。总投资125亿元的大炼油项目土建基础施工基本完成,截至年底累计完成投资30多亿元;总投资5.4亿美元的丽东化工项目于11月3日投料试生产,12月3日首批主要产品出厂;全国蕞大的油码头——青岛港原油码头三期开工建设,年设计接卸能力1800万吨。其他代表性的企业和项目还有中法合资中达化纤、韩国SK化工、日本钟渊化学等,该开发区已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环保型石化工业基地。
2.机械制造工业。汽车产业方面,欧力重工挖掘机、科泰重工压路机、竹内工程机械、克拉克物流机械等一批工程机械类项目建成投产;上汽通用五菱一期建成投产;总投资40亿元的欧力重工10万辆整车、30万台发动机项目顺利推进;荷兰挖掘机、五征电动车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众多汽车零部件企业集聚开发区,美标威伯科等项目建成投产,青岛五菱联成汽车零部件、柳州联发汽配、台湾联成汽配、北京金特莱等项目开工建设;已投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有30多家,万向节、刹车片、离合器、摩擦片等汽车零部件生产已初具规模。造修船产业方面,总投资74亿元的海西湾造修船基地中的30万吨和15万吨修船坞投入使用,全部建成后可形成年造船468万载重吨、修船200余艘、海上石油平台4座、救生艇500艘、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14亿元的生产能力。大型柴油机曲轴等部分配套项目全面开工。总投资40亿元的中海油海洋石油工程建设基地项目一期建成投产,二期开工建设,三期即将开工建设。全部建成后,将形成每年20万标准吨以上的钢材加工能力,年产值将达60亿元,成为亚洲蕞大的海洋石油工程制造基地。总投资22.8亿元的中石油海洋工程、总投资2亿美元的中船重工海洋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
3.家电电子产业。海尔、海信等龙头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截至年底,全区家电电子类企业100余家,全年家电电子产业完成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4.7%,占全国家电产品市场份额的20%。已形成年产冰箱1000万台、冷冻箱250万台、空调300万台、电热水器280万台、微波炉250万台、洗衣机100万台、电视机600万台、计算机150万台、手机220万部的生产能力。该开发区被信息产业部批准为国家(青岛)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重点发展家电电子高端产品和办公电器,提升产业档次。总投资5000万美元的春源精密机电、总投资15亿元的海尔新兴产业园等项目基本建成或竣工投产。科技含量较高的海信液晶模块等项目正在建设中。新都理光项目二期建成投产,已形成年产激光打印机60万台、打印机用墨盒240万个、数码复合机2万台的生产能力,年产值约3亿美元。总投资9800万美元的台湾瑞智精密机电、总投资2亿港币的东凌电工压缩机配件项目建成投产。
港口建设青岛前湾三期集装箱码头正式全线米、世界上规模蕞大、水深蕞深、设施蕞先进的顺岸泊位。前湾港南港区开发建设全面启动,规划总占地面积8.3平方公里,岸线米,其中集装箱泊位岸线个)。总投资约40亿元的香港招商局集装箱码头的1个10万吨级泊位建成投产,另外1个10万吨级泊位已完成主体施工。总投资约42亿元的“三国四方”集装箱码头项目立项审批材料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评审。总投资约40亿元的迪拜环球集装箱码头项目立项审批材料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和交通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并获交通部核准。预计2009年南港区将基本建成投入使用,完成160亿元左右投资,新增集装箱吞吐量1200万标准箱。以港口依托,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累计引进COSCO、中海海运、马士基、伊藤忠、菱光、住友、韩进海运、胜狮货柜、以星航运等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著名物流公司近百家。
概况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50.68亿元,同比(下同)增长4.3%;外贸进出口22.86亿美元,增长30.53%,其中出口7.45亿美元、增长54.24%;各项税收18.64亿元,增长13.6%。在全国保税区中率先通过ISO9001、ISO14001和OHSAS18000管理体系三认证。被评为外经贸工作省级先进单位、省档案管理特级先进单位、省经济开发区统计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三八红旗集体。
招商引资调整招商引资思路,实施“空间招商、辐射招商、增值招商、虚拟招商、专业化招商、特色功能招商”,巩固对日、韩招商,加强对港台、欧美招商。先后在日本、韩国及周边地区举办了“青岛保税区暨青岛保税物流园区投资说明会”,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德国欧图及韩国物流协会、马士基、捷丰、嘉里、领东投资等世界著名船务公司和跨国物流公司入区经营。全年共引进内资、外资项目360个,其中投资总额过千万美元的项目2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251万美元,内资5.5亿元;完成外贸进出口额3亿美元。
功能开发推进区港联动试点青岛保税物流园区建设。建成保税仓库2.3万平方米、堆场4.5万平方米;完成园区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了园区无纸化通关;投资50亿元的招商局国际青岛码头首个集装箱泊位投入运营,初步具备了区港一体化运作的条件。立足于交通支撑、开放带动和腹地拉动的综合优势,争取设立保税港区。通过省市召开争创保税港区专题会议和专家论证会议,形成《山东省政府关于建立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的请示》呈报国务院。
坚持“突出重点、辐射全面”,采取园区启动、项目带动、产业推动、信息互动等联动模式,加强与周边区域联动发展,将保税区功能、政策优势辐射到全省,推进区域间实现互利共赢发展。建成规划面积16.33公顷、投资8000万元的“潍坊科技产业园”;与平度市合作开发建设面积133.33公顷的“青岛保税区工业园”,为该市引进签约项目4个、总投资逾5000万美元;为莱西市引进投资1000万美元的韩国电信项目;引导青岛圣元乳业有限公司、青岛优先出锐工具有限公司、青岛乔瑟食品有限公司等区内企业在联动园区建设生产基地21个;年内为胶南市引进项目总投资7000万美元,实现税收1亿元。
坚持“以市场促物流、以物流兴市场”的理念,立足区域产业特色,利用电子网络平台,发展即期交易与远期交易、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的高端市场集群,建设大宗进口原材料交易中心。建成橡胶、棉花、矿权等三大市场。其中,橡胶市场采用首创的“美元挂牌、保税交易”模式,是国内头部家进口橡胶交易市场,也是全球头部家己内酰胺交易市场;棉花市场是国内头部家进口棉现货交易市场;矿权矿产品交易所是国内唯一的矿权矿产品市场。为完善市场配套,为橡胶市场争取到8亿美元的购汇额度,争取到棉花、轮胎、乳胶等3个国家级重点检验检疫实验室和橡胶、塑料等两个区域性重点实验室落户青岛保税区,为三大主体市场完善政策和功能保障。截至年底,三大市场发展会员1000多家,实现年交易额近300亿元。
概况2006年,核心区全年引进外资项目13个,增资外资项目2个,投资总额1.87亿美元,注册资本8824.5万美元,到帐外资5066万美元,出口创汇2.3亿美元。根据国家海关总署统计:全区全年引进外资项目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实际利用外资、出口创汇在全国59个出口加工区中分别居第三、四、四、十八位;在第三批13个出口加工区中分别居第二、二、一、四位。在山东省的5个出口加工区中,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实际利用外资均居头部位,出口创汇居第二位。全区累计签约外资项目35个,投资总额5.17亿美元,注册资本2.1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4亿美元。已投产企业17家,区内企业用工人数6000人。配套产业区全年引进项目6个。其中,内资项目5个,总投资3.98亿元,实际利用内资1.20亿元;合资项目1个,项目总投资8600万美元。
园区建设配套产业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5亿元,修筑道路6.5公里,建设管网29公里,投资环境基本完善。其中,投资8000万元完成程港路等主干道路配套工程及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投资1亿元采取BOT方式建设完成污水处理厂及进出水管线工程;争取电业部门投资3000万元建设核心区及污水处理厂高压线路配套工程。职工公寓一期工程全面竣工,入住职工5000多人,周边社区建设的职工公寓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核心区西扩需搬迁的2个村庄的77个楼座、总建筑面积27万平米的安置楼主体工程已基本竣工。尚家沟社区整村搬迁完成。
制度建设按照“五个高品位”环境体系建设要求,建立了驻区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驻区部门与企业见面会制度和定期走访企业制度,畅通企业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渠道,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赢得了外商的好评。坚持周六正常办公制度,方便企业办理各种手续。修改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
2006年,环海开发区和环海新材料工业团地共引进项目28个,其中外资项目13个、内资项目15个。外资项目总投资1.4亿美元,内资项目总投资1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500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8.6亿元。引进总投资1000万美元外资大项目6个、过亿元内资大项目8个。出口创汇完成1.53亿美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截至年底,工业总产值35亿元,同比增长13.45%;工业增加值10.5亿元,增长12.69%,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9%。
年内,环海新材料工业团地开工建设项目3个;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4亿元,开工建筑面积19.4万平方米,硬化道路20公里,安装路沿石4万米,新回填路基11公里,架设桥梁4座,敷设排水管道2.1万米、给水管道9000米,开挖排洪沟6公里,架设电力线盏,完善了团地道路系统和市政管网系统,6.4平方公里区域达到“五通一平”(供水、排水、电力、通讯、道路通畅,场地平整)标准。
概况位于即墨市城区东部,面积27.2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5.9万人。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6260万美元、内资6.1亿元,出口创汇2.5亿美元,地方财政收入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00元。
招商引资重点由政策招商转向产业招商开发区集约利用土地,提高项目质量,围绕即墨市六大产业集群,提高针织服装、精密机械、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等主导产业的比重,重点引进高科技、能耗低、污染少、效益好的绿色项目,优化项目结构,实现招商引资重点由政策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
发挥企业招商引资主体作用依托辖区410多家企业开展招商引资,政府、企业联合招商。落户该区的青岛永元体育用品项目先后增资3960万美元。巨松体育用品公司董事长金文权(原永元公司总经理)介绍引进了撒莱姆体育用品、佳拿体育用品等4个外资项目,合同利用外资过千万美元。落户该开发区的项目80%以上都是通过该形式引进。
实施产业链招商引进了投资6亿元以生产纺短纤维和直纺长丝为主的浙江振邦化纤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年产值达10亿元,年创利税1亿元,拉长了即墨市纺织服装产业链,填补了该市化纤工业的空白。截至年底,共引进16个产业链项目,总投资6.2亿元。该开发区通过优质服务吸引内外资企业投资,初步形成了产业化发展。
成立于1992年4月,同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与胶州市云溪街道办事处合署办公,辖7个自然村和3个居委会,规划面积9.7平方公里。已建成国际水平工业园5个。截至2006年底,有3家世界500强企业、2家全球同行业头部、8家上市公司来投资兴业。曾先后被外经贸部、农业部评为全国出口创汇先进管理单位、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被省政府评为外经贸工作先进单位、先进经济开发区等。200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2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5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82元;实际利用外资5730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3.6万元。在全省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评价中居第四位,是青岛市唯一入围前十名的开发区。
位于胶南市市区东部,面积51.3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5.3万人。2006年,完成生产总值13.5亿元,增长20.1%;地方财政收入1亿元,增长58%;农民人均纯收入7266元,增长13%。新批办外资项目11个,实际利用外资4000万美元,实际到帐外资1830万美元,外资增资项目4个、增资额593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5.1亿元。加强第二、三产业,形成了机械、纺织、化工、橡胶、食品、电子、房地产、商贸经营等30多个门类的发展体系。完成工业总产值25.7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2.1亿美元,实现出口创汇1.3亿美元。服务业发展迅速,引进10余家第三产业项目,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4.1亿元。
位于青岛市西海岸胶南市区以北,于2006年8月10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开发区。区内产业布局与青岛发展港口经济和建设重工业基地及出口加工区的需要相对接,体现青岛“三大经济”(临港经济、海洋经济、旅游经济)、“四大产业基地”(石油化工、家电电子、汽车造船、新型材料)特色。园区高标准建设了道路、热力、燃气、供电、通讯、供排水、有线平方公里范围内达到了“七通”标准。截至年底,入园项目106个,总投资210亿元。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0亿元,安置就业人员2万人。引进总投资15亿元、生产洗衣机、空调、彩电、微波炉的海尔胶南工业园项目,国家科技部立项、经国家发改委列为微生态产业化基地的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项目,年生产能力30万吨、总投资12亿元的中国铝业再生铝项目,世界500强德国帝森克虏伯风力发电设备制造项目,中国行者集团太阳能电池板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浦华紫光德国国际环保产业园等一批大项目。初步形成家电电子、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有色金属、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成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锡坤
位于平度市城区东缘,辖11个行政村,总体规划面积10
.18平方公里。2006年,完成生产总值15.58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918.4万元;引进项目14个,完成商务部确认实际外资9593.9万美元,外管局到帐资金4221.3万美元,出口创汇1.1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91.3%、82.1%、20.3%。(刘敏松)
.88平方公里,辖40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5.6万人。2006年,完成生产总值12.8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796万元、出口创汇1.18亿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41元。在2006年10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排名中,首次入选全国“千强镇”行列,居第735名。(唐鲁超)
概况2006年2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青岛市南软件园纳入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青岛高新区,下同)统一管理;6月,经国务院批准,青岛高新区在胶州湾北部扩大区域面积9.
95平方公里,政策区面积达19.75平方公里。青岛高新区形成了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高新区黄岛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青岛高新区市北新产业园及科技街、青岛高新区市南软件园的格局。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试点园区并正式开展试点工作。年内,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36.
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6.8亿元,技工贸总收入668.6亿元,税收总收入28.32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6.7亿美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82.7%。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鲜明的产业特色,成为青岛高新技术企业蕞为密集的区域。科技计划项目与经费年内,全区统筹规划建设青岛生物(化学)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该项目已列入国家“火炬计划”。“LED半导体照明设备”项目获国家“863”专项支持,经费总额超过450万元。组织有关园区向国家财政部、科技部申报2006年国家高新区基本建设贷款贴息项目4项,其中批准立项3项,获中央财政资金支持485万元。青岛市设立了高新区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支持区内企业自主创新,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成果转移和产业成长的良好环境。
产学研合作与科技交流年内,全区先后实施了30多个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与国家海洋局一所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共建的模式,建设了生物医药研发测试等4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了与法国布莱斯特等友好园区的合作关系。
科技改革与管理各级党委、政府为高新区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入驻企业在招商引资、创新引智、标准化等方面除享受国家、山东省赋予的所有优惠政策外,各园区设立了支持科技创新和孵化器建设的专项资金,有的园区还实行了“税外无费”、“厂房按揭”和“一站式服务”等措施;还出台了中小高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及区内企业的人才引进、技术转移等方面的鼓励政策。与青岛大学达成了共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的协议,筹建了全国首个区级知识产权数据中心,组织企业参加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培训。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该区构建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以各类创新服务平台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年内,引进中国科学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落户高科技工业园,海尔技术研发中心成为全国首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汉缆集团有限公司、高校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加紧筹建国家级研发中心;作为主体园区的高科技工业园已形成以众多高科技企业集群为主导,以青岛创业园等为载体,包括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青岛通信产业园、国家“863”软件孵化器等多个国家级创业基地,以及公共研发、技术交易、科技信息咨询、投融资、知识产权和技术项目孵化等六大创新服务平台为支撑的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体系。高新区内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成效显著,仅高科技工业园,通过各类资源整合,建成创业大厦、高新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生命科学院、软件园等综合性和专业性孵化器8个,总面积近20万平方米,入驻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多家。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年该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633.
6亿元,高新技术产品总数388个,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86家,高端产业的吸纳和积蓄能力增强。电子通讯和海洋生物医药等两大产业有新的发展,产值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达75%,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增幅40%。引进了柔路电子、日本NEC软件等世界500强项目,开工了海克斯康二期、奥科光碟等11个项目,海尔平板电视、韩国新生活科技等14个项目正式投产。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建立了大企业定期走访制度,启动了“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发挥了企业服务绿色通道作用,完善了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会和青年企业家协会,组织一批优秀的中小科技企业赴美融资,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公司、青岛地恩地投资集团、青岛零点电子开发有限公司、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上市工作稳步推进。
姜波张宁庄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概况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470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21.
5%;辖内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5亿元,增长28.1%;完成工业总产值1055亿元,增长30.5%;全口径实际利用外资8.23亿美元,居全省同级行政区域头部位,增长16%,23个外资企业增资扩建,大、高、强项目招商取得新进展,新引进过千万美元项目27个;实际利用内资67亿元,新引进过亿元内资项目12个;全口径外贸进出口额71.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38亿美元。三大工业基地建设按照“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思路,三大工业基地主体框架基本形成。
125亿元的大炼油项目土建基础施工基本完成,截至年底累计完成投资30多亿元;总投资5.4亿美元的丽东化工项目于11月3日投料试生产,12月3日首批主要产品出厂;全国蕞大的油码头——青岛港原油码头三期开工建设,年设计接卸能力1800万吨。其他代表性的企业和项目还有中法合资中达化纤、韩国SK化工、日本钟渊化学等,该开发区已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环保型石化工业基地。2.
40亿元的欧力重工10万辆整车、30万台发动机项目顺利推进;荷兰挖掘机、五征电动车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众多汽车零部件企业集聚开发区,美标威伯科等项目建成投产,青岛五菱联成汽车零部件、柳州联发汽配、台湾联成汽配、北京金特莱等项目开工建设;已投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有30多家,万向节、刹车片、离合器、摩擦片等汽车零部件生产已初具规模。造修船产业方面,总投资74亿元的海西湾造修船基地中的30万吨和15万吨修船坞投入使用,全部建成后可形成年造船468万载重吨、修船200余艘、海上石油平台4座、救生艇500艘、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14亿元的生产能力。大型柴油机曲轴等部分配套项目全面开工。总投资40亿元的中海油海洋石油工程建设基地项目一期建成投产,二期开工建设,三期即将开工建设。全部建成后,将形成每年20万标准吨以上的钢材加工能力,年产值将达60亿元,成为亚洲蕞大的海洋石油工程制造基地。总投资22.8亿元的中石油海洋工程、总投资2亿美元的中船重工海洋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3.
100余家,全年家电电子产业完成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4.7%,占全国家电产品市场份额的20%。已形成年产冰箱1000万台、冷冻箱250万台、空调300万台、电热水器280万台、微波炉250万台、洗衣机100万台、电视机600万台、计算机150万台、手机220万部的生产能力。该开发区被信息产业部批准为国家(青岛)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重点发展家电电子高端产品和办公电器,提升产业档次。总投资5000万美元的春源精密机电、总投资15亿元的海尔新兴产业园等项目基本建成或竣工投产。科技含量较高的海信液晶模块等项目正在建设中。新都理光项目二期建成投产,已形成年产激光打印机60万台、打印机用墨盒240万个、数码复合机2万台的生产能力,年产值约3亿美元。总投资9800万美元的台湾瑞智精密机电、总投资2亿港币的东凌电工压缩机配件项目建成投产。港口建设青岛前湾三期集装箱码头正式全线米、世界上规模蕞大、水深蕞深、设施蕞先进的顺岸泊位。前湾港南港区开发建设全面启动,规划总占地面积8.
3平方公里,岸线米,其中集装箱泊位岸线个)。总投资约40亿元的香港招商局集装箱码头的1个10万吨级泊位建成投产,另外1个10万吨级泊位已完成主体施工。总投资约42亿元的“三国四方”集装箱码头项目立项审批材料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评审。总投资约40亿元的迪拜环球集装箱码头项目立项审批材料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和交通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并获交通部核准。预计2009年南港区将基本建成投入使用,完成160亿元左右投资,新增集装箱吞吐量1200万标准箱。以港口依托,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累计引进COSCO、中海海运、马士基、伊藤忠、菱光、住友、韩进海运、胜狮货柜、以星航运等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著名物流公司近百家。
概况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50.
.3%;外贸进出口22.86亿美元,增长30.53%,其中出口7.45亿美元、增长54.24%;各项税收18.64亿元,增长13.6%。在全国保税区中率先通过ISO9001、ISO14001和OHSAS18000管理体系三认证。被评为外经贸工作省级先进单位、省档案管理特级先进单位、省经济开发区统计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三八红旗集体。招商引资调整招商引资思路,实施“空间招商、辐射招商、增值招商、虚拟招商、专业化招商、特色功能招商”,巩固对日、韩招商,加强对港台、欧美招商。先后在日本、韩国及周边地区举办了“青岛保税区暨青岛保税物流园区投资说明会”,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德国欧图及韩国物流协会、马士基、捷丰、嘉里、领东投资等世界著名船务公司和跨国物流公司入区经营。全年共引进内资、外资项目360个,其中投资总额过千万美元的项目2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251万美元,内资5.
功能开发推进区港联动试点青岛保税物流园区建设。建成保税仓库2.
.5万平方米;完成园区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了园区无纸化通关;投资50亿元的招商局国际青岛码头首个集装箱泊位投入运营,初步具备了区港一体化运作的条件。立足于交通支撑、开放带动和腹地拉动的综合优势,争取设立保税港区。通过省市召开争创保税港区专题会议和专家论证会议,形成《山东省政府关于建立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的请示》呈报国务院。坚持“突出重点、辐射全面”,采取园区启动、项目带动、产业推动、信息互动等联动模式,加强与周边区域联动发展,将保税区功能、政策优势辐射到全省,推进区域间实现互利共赢发展。建成规划面积16.
.33公顷的“青岛保税区工业园”,为该市引进签约项目4个、总投资逾5000万美元;为莱西市引进投资1000万美元的韩国电信项目;引导青岛圣元乳业有限公司、青岛优先出锐工具有限公司、青岛乔瑟食品有限公司等区内企业在联动园区建设生产基地21个;年内为胶南市引进项目总投资7000万美元,实现税收1亿元。坚持“以市场促物流、以物流兴市场”的理念,立足区域产业特色,利用电子网络平台,发展即期交易与远期交易、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的高端市场集群,建设大宗进口原材料交易中心。建成橡胶、棉花、矿权等三大市场。其中,橡胶市场采用首创的“美元挂牌、保税交易”模式,是国内头部家进口橡胶交易市场,也是全球头部家己内酰胺交易市场;棉花市场是国内头部家进口棉现货交易市场;矿权矿产品交易所是国内唯一的矿权矿产品市场。为完善市场配套,为橡胶市场争取到8亿美元的购汇额度,争取到棉花、轮胎、乳胶等3个国家级重点检验检疫实验室和橡胶、塑料等两个区域性重点实验室落户青岛保税区,为三大主体市场完善政策和功能保障。截至年底,三大市场发展会员1000多家,实现年交易额近300亿元。
概况2006年,核心区全年引进外资项目13个,增资外资项目2个,投资总额1.
.5万美元,到帐外资5066万美元,出口创汇2.3亿美元。根据国家海关总署统计:全区全年引进外资项目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实际利用外资、出口创汇在全国59个出口加工区中分别居第三、四、四、十八位;在第三批13个出口加工区中分别居第二、二、一、四位。在山东省的5个出口加工区中,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实际利用外资均居头部位,出口创汇居第二位。全区累计签约外资项目35个,投资总额5.17亿美元,注册资本2.1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4亿美元。已投产企业17家,区内企业用工人数6000人。配套产业区全年引进项目6个。其中,内资项目5个,总投资3.98亿元,实际利用内资1.20亿元;合资项目1个,项目总投资8600万美元。园区建设配套产业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
.5公里,建设管网29公里,投资环境基本完善。其中,投资8000万元完成程港路等主干道路配套工程及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投资1亿元采取BOT方式建设完成污水处理厂及进出水管线工程;争取电业部门投资3000万元建设核心区及污水处理厂高压线路配套工程。职工公寓一期工程全面竣工,入住职工5000多人,周边社区建设的职工公寓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核心区西扩需搬迁的2个村庄的77个楼座、总建筑面积27万平米的安置楼主体工程已基本竣工。尚家沟社区整村搬迁完成。制度建设按照“五个高品位”环境体系建设要求,建立了驻区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驻区部门与企业见面会制度和定期走访企业制度,畅通企业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渠道,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赢得了外商的好评。坚持周六正常办公制度,方便企业办理各种手续。修改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
兰孝鹏曾范军)省级对外开放先导区
2006年,环海开发区和环海新材料工业团地共引进项目28个,其中外资项目13个、内资项目15个。外资项目总投资1.4亿美元,内资项目总投资1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500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8
6亿元。引进总投资1000万美元外资大项目6个、过亿元内资大项目8个。出口创汇完成1.53亿美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截至年底,工业总产值35亿元,同比增长13.45%;工业增加值10.5亿元,增长12.69%,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9%。年内,环海新材料工业团地开工建设项目3个;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
.4万平方米,硬化道路20公里,安装路沿石4万米,新回填路基11公里,架设桥梁4座,敷设排水管道2.1万米、给水管道9000米,开挖排洪沟6公里,架设电力线盏,完善了团地道路系统和市政管网系统,6.4平方公里区域达到“五通一平”(供水、排水、电力、通讯、道路通畅,场地平整)标准。(唐德洲牟信刚
兰孝鹏曾范军)山东省即墨经济开发区
概况位于即墨市城区东部,面积27.
.9万人。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6260万美元、内资6.1亿元,出口创汇2.5亿美元,地方财政收入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00元。招商引资重点由政策招商转向产业招商开发区集约利用土地,提高项目质量,围绕即墨市六大产业集群,提高针织服装、精密机械、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等主导产业的比重,重点引进高科技、能耗低、污染少、效益好的绿色项目,优化项目结构,实现招商引资重点由政策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
发挥企业招商引资主体作用依托辖区410多家企业开展招商引资,政府、企业联合招商。落户该区的青岛永元体育用品项目先后增资3960万美元。巨松体育用品公司董事长金文权(原永元公司总经理)介绍引进了撒莱姆体育用品、佳拿体育用品等4个外资项目,合同利用外资过千万美元。落户该开发区的项目80%以上都是通过该形式引进。
实施产业链招商引进了投资6亿元以生产纺短纤维和直纺长丝为主的浙江振邦化纤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年产值达10亿元,年创利税1亿元,拉长了即墨市纺织服装产业链,填补了该市化纤工业的空白。截至年底,共引进16个产业链项目,总投资6.
成立于1992年4月,同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与胶州市云溪街道办事处合署办公,辖7个自然村和3个居委会,规划面积9.
.2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5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82元;实际利用外资5730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3.6万元。在全省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评价中居第四位,是青岛市唯一入围前十名的开发区。(高永军)
.3万人。2006年,完成生产总值13.5亿元,增长20.1%;地方财政收入1亿元,增长58%;农民人均纯收入7266元,增长13%。新批办外资项目11个,实际利用外资4000万美元,实际到帐外资1830万美元,外资增资项目4个、增资额593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5.1亿元。加强第二、三产业,形成了机械、纺织、化工、橡胶、食品、电子、房地产、商贸经营等30多个门类的发展体系。完成工业总产值25.7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2.1亿美元,实现出口创汇1.3亿美元。服务业发展迅速,引进10余家第三产业项目,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4.1亿元。山东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
位于青岛市西海岸胶南市区以北,于2006年8月10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开发区。区内产业布局与青岛发展港口经济和建设重工业基地及出口加工区的需要相对接,体现青岛“三大经济”(临港经济、海洋经济、旅游经济)、“四大产业基地”(石油化工、家电电子、汽车造船、新型材料)特色。园区高标准建设了道路、热力、燃气、供电、通讯、供排水、有线平方公里范围内达到了“七通”标准。截至年底,入园项目106个,总投资210亿元。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0亿元,安置就业人员2万人。引进总投资15亿元、生产洗衣机、空调、彩电、微波炉的海尔胶南工业园项目,国家科技部立项、经国家发改委列为微生态产业化基地的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项目,年生产能力30万吨、总投资12亿元的中国铝业再生铝项目,世界500强德国帝森克虏伯风力发电设备制造项目,中国行者集团太阳能电池板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浦华紫光德国国际环保产业园等一批大项目。初步形成家电电子、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有色金属、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成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省平度经济开发区位于平度市城区东缘,辖
.18平方公里。2006年,完成生产总值15.
.4万元;引进项目14个,完成商务部确认实际外资9593.9万美元,外管局到帐资金4221.3万美元,出口创汇1.1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91.3%、82.1%、20.3%。(刘敏松)山东省莱西经济开发区
.88平方公里,辖40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5.
.8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796万元、出口创汇1.18亿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41元。在2006年10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排名中,首次入选全国“千强镇”行列,居第735名。(唐鲁超)******青岛市委党史研究院(青岛市地方史志研究院)主办
版权声明:本文由青岛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