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供应底价成交高开低走规划成疑!迷雾重重的青岛产业用地
蕞近全国多个城市的土地市场已然恢复了元气,从杭州、到南京,多个二线城市土地成交火热,价格也持续飙升,很多地方政府不得不出台调控以抑制旺火,很多人更是大胆的预料楼市成交旺季即将来袭。
作为“万亿城市俱乐部”的一员,青岛自然也不例外,无论是上半年,过去的两个月,从西海岸新区到即墨,青岛各区市都有大量的土地供应。在二季度,新增住宅规划面积一度排名全国第二。
但与杭州等城市不同的是,尽管青岛土地供应量大,但却没有出现其他城市那样的地王,而每次土拍都是以底价成交而告终,实在是咄咄怪事,令人不解。
之前小编也有所疑惑,但自从看到具体的土地成交类型之后,小编才看出了一些端倪,原来青岛大量上市的,都是产业用地。
那么什么是产业用地呢?如此大规模的供应产业用地,对青岛楼市有何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跟大家分析一下。
产业用地是相对产业类型划分而言的,有头部、二、三产业用地之分,具体还有产业内部结构不同而导致的产业用地差异。举个例子:第二产业用地一般是指的工业用地,下面还可以细分为:钢铁工业用地、纺织工业用地、机械制造工业用地等等。有时候有些产业用地的概念之间有交叉或者重叠。例如: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中可能包含有不同产业类型。
近年来,产业用地得到从上到下各部门的支持,2016年,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要求地方各级特别是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充分认识产业用地政策的重要意义,更好落实产业用地政策,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用地保障工作力度,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土地市场环境。
可以说,产业用地出让活跃程度代表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活跃情况,同时也是反馈一个地区产业招商情况的晴雨表。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青岛产业用地供应12693亩,同比增长63.23%;出让产业用地250宗,同比上涨77.30%。其中产业用地招拍挂出让203宗——西海岸新区54宗,即墨区43宗,平度市38宗,胶州市31宗,莱西市22宗,城阳区10宗,高新区5宗,位列全国第六位。
而另一个统计显示,2020年1-8月全国产业用地出让TOP100区(县)排行榜。据榜单显示,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为1-8月份位列我国产业用地出让面积第十名。
如此的供应量,可以看出青岛对当前的产业用地寄予了厚望,究其原因,也是因为青岛当前产业的缺失。
虽然说,产业用地的增加反映出投资者对一个地区的看好程度,但在中国逐渐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今天,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已经不可持续,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常态。
青岛的问题恰恰在于,产业空心化问题导致的内生动力不足,使得创新驱动不足以支撑整个城市的经济增长。
土地出让数量自然与城市土地存量密切相关,类似深圳这种土地极为紧张的城市自然很难上榜。但深圳的高质量发展成绩也证明,城市实力不仅要看土地能承载多少项目,更得看项目的“亩产”怎么样、项目的质量怎么样。尤其是产业用地,它出让给了谁,基本就代表了未来几年内城市动能来自哪些领域
有关自媒体曾经梳理过去年青岛的工业用地出让情况,当时超过半数工业用地,是被从事机械设备、建筑建材、农副食品、零部件制造等行业的企业拿下,传统行业依旧是中坚力量。但是在今年,机器人、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项目,就以极高的频率出现,西海岸新区尤为明显,初步统计,63宗工业用地出让中,有12宗土地出让给了机器人、生物科技、新材料、集成电路等项目,新动能聚集的趋势明显。
越是在发展压力大的时候,更应该咬紧牙关,不因短期利益而粗放利用宝贵稀缺的土地资源,西海岸的新动能聚集,或许就与这种思路有关。
为此,青岛今年增加了新型产业用地,位于李沧区东部的青岛国际院士港产业核心区智能制造项目用地顺利成交,成为我市首例供应的新型产业用地(M0)。
据悉,新型产业用地(M0)蕞大的特点就是兼容性。在青岛市发布的《关于加强新型产业规划用地管理的通知(试行)》中提到,支持产业项目统一规划,功能适当混合。单一生产功能的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可按照统一配套、依法供应、统筹管理的原则,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适当安排建设用地用于零售商业、住宿餐饮、商务金融、城镇住宅等建设,推动相关区域从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
希望青岛的企业能够好好地利用当前产业用地的难得机遇,好好把握住,不要挂着羊头卖狗肉,蕞终沦为城市发展的拖油瓶。
版权声明:本文由青岛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