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速围观!青岛西海岸新区连登两报头版
报道了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由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县级市合并而成的国家级新区,
深秋时节的青岛西海岸新区藏马山,山峦叠嶂、果红树绿、游人如织;在长阡沟、河西屯等传统村庄,一排排四层小楼鳞次栉比,成了村民新迁入住的民居。藏马镇这个以往远近闻名的贫困山区,正成为文旅特色的田园综合体,近年来引进了融创、佳诺华等一批市场经营主体,智慧农业产业园、藏马山度假区、影视外景地、阿朵花屿、健康医养小镇等产业项目运营,带动周边15个村资源整合、连片开发,全镇15个村有1000多位村民变成了上班族。
高戈村的董见宝如今是藏马山文旅项目的安全主管,过去夫妻两人在外地打工,经常风餐露宿,如今回到家乡就业,收入翻了一番。“关键是在家门口做这么体面的工作,咱有自豪感啊!”
河西屯村的冯珊珊现在是花屿景区一家抹茶店的员工,她笑着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她90岁的奶奶前几天还在感慨,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从破旧老屋搬到新楼房住。随着藏马镇产业项目越来越多,不少中青年人纷纷返乡就业创业,自己那些因外出务工而毕业20年没见面的中学同学,现在有些都变成了同事。
藏马镇只是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乡村全域振兴的一个缩影。该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卫青介绍,西海岸12个涉农镇街中10个镇的财政收入突破亿元,19万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2.39万元。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由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县级市合并而成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东部是城市、西部是农村,其中农村面积占总面积的51%,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
要协同发展,首先要下好城乡统筹先手棋。青岛西海岸新区在农业农村集中的地区布局七大功能区,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等优先向功能区安排,坚持以点带面,进一步向周边农业镇村辐射延伸。
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会发挥城市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抓住城区发展已近饱和、产业开始外溢的时机,在乡村布局功能区、特色小镇、产业集聚区、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等新的增长极,创造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新空间,吸引承接城市要素,高效利用农村资源,巩固了乡村振兴的根本。
去年9月,该区被整建制推荐为“省部共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创建单位,负责为山东省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
比如泊里镇依托董家口经济区坚持港产城一体化发展,镇财政收入突破12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4万余元,荣获“全国新型城镇化典范镇”。“像泊里镇和藏马山旅游度假区,就是西海岸依托功能区和镇街组团发展、功能区辐射带动镇街振兴的典型。”王卫青介绍说,2020年,新区还在12个涉农镇街都建设了产业振兴集聚区,累计引进项目251个,完成投资149亿元,实体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8亿元,带动群众就近就业8000余人。
活跃于青岛西海岸乡村振兴舞台的,还有一众龙头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他们组建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联合体,龙头企业负责科技研发,农民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扩散,家庭农场负责农业种养生产,实现了1+1+1>3的聚变效应。
龙泰茗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俊龙是土生土长的海青镇人,潜心研究茶树种植技术,是不少村民眼中的“茶痴”。“咱祖祖辈辈就是以种地为生,以前只想着怎么把自家的几亩地打理好,没想过办企业致富。”2015年,海青镇以“竹风茶韵、静雅海青”为战略定位,全面铺开特色小镇建设。在当地政策扶持和产业引导下,李俊龙自己成立了公司,开始扩大茶树种植规模,通过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把贫瘠的土地改良成了适合茶叶生长的沃土。
6年时间,李俊龙的茶叶种植从蕞初的不到10亩扩大到100多亩,一年销售300万元以上。在他的带动下,海青镇1000多户茶农成了企业的“合伙人”。新型联合体为这些茶农合伙人增收150万元,并帮助董家洼村、海青村、坳里村等30余名贫困户脱贫致富。3年前,李俊龙入选农业农村部资助的“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
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涌现出联想佳沃、康大外贸等三产融合发展的示范园区370个,平均每1个村拥有2个产业园;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4家、合作社1908家、家庭农场3576家,带动基地种植养殖面积52万亩,形成建设粮食、蔬菜、果品等8条亿元全产业链。
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大力促进农村改革向综合性、复合型方向发展。除了产业振兴集聚区之外,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新区涉农镇街乡村振兴的又一有力抓手。该区对现有的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园进行转型升级,规划建设30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高新农业、智慧农业、都市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构建全区乡村产业“一区多园”发展新格局。为此,青岛西海岸新区建立了15亿元的乡村振兴一体化建设基金,引进30亿元的鲁商集团乡村振兴产业基金。
在镇级层面打造特色小镇,以产业振兴集聚区激发镇域发展活力,吸引城市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等向镇街流动,农民向镇街驻地集聚转移、就近转产转业,把镇街建成产业兴旺、财源充沛、就业充分、人口集聚的乡村经济中心。16家区属国有企业与涉农镇街结成帮扶对子,企业发挥资本、人才、技术、经营优势,镇村提供土地、闲置住宅等资源,实现了联建联合、共建共赢。
在村庄层面,注重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市级以上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创建行动,推广党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一批种养大户、生产专业户,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报道了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一直肩负着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推动者、引领者和创新者的重任。近年来,新区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一直肩负着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推动者、引领者和创新者的重任。
今年1-8月,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327.8亿元,同比增长23.8%;全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营收27.4亿元,同比增长56.7%,高出全市约30个百分点;截至8月底,累计建设5G基站4717处,涉及基站和网络建设的132项问题清单全部清零,千兆城市建设加速推进;重点推进“芯、屏、光、端、网、云、智”等七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和未来产业,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十四五”期末突破千亿元,实现倍增发展。
数据佐证着青岛西海岸新区数字经济的跃升速度和成果。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市委常委,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区委书记孙永红表示,要加快推动数字经济跃升,发挥头部企业带动作用,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推动技术、装备、场景标准化输出。要聚焦“强芯扩屏”,靶向引进配套企业,培育完整的半导体及光电显示产业链,注重人才培养,优化产业生态,扩大“芯屏经济”规模。
发展数字经济,适度超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是在疫情冲击之下稳增长与托底经济的重要考量,也是培育数字经济技术优势、培养未来经济新增长点的关键之举。
青岛前湾港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偌大的码头一派繁忙,一辆辆无人驾驶的码头导引车(AGV)来回穿梭,鳞次栉比的码头装卸设备自主操作,一个个集装箱从船上运到堆点,作业效率不断刷新纪录……让人赞叹的是,如此庞大的码头竟空无一人,这“行云流水”的场面全靠自动化实现。这是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依靠自主创新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商业化运营的“青岛模式”,持续领跑世界,树立“中国标杆”。
这背后,离不开中国移动在前湾港搭建的5G基站。“码头上井然有序运行的自动化设备,需要十分流畅的5G网络支撑,这就需要专门布局5G基站。”中国移动青岛开发区分公司总经理张红卫说。这只是一个缩影,丰富的5G技术应用场景,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遍地开花。目前,新区累计开放场景369个,其中“工业赋能”场景250个,“未来城市”场景44个。
为了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底座”,青岛西海岸新区聚焦三大数字新基建,突破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城市千兆光纤网络和5G网络“双千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前湾港、5G高新视频产业园、啤酒城等重点区域布局,加快重点区域5G应用示范。截至8月底,累计建设5G基站4717处,实现5G信号在重点区域和城区主要道路连续覆盖,5G基站建设数量和5G信号覆盖范围走在全省前列。
“新区还在加快构建行业级标识解析应用平台,促进企业间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易,加快在轮胎、供应链管理两个行业进行布局。”青岛西海岸新区工信局局长谢龙目告诉记者,新区坚持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立足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聚焦数字产业发展、实体经济赋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场景应用、生态要素支撑“五个重点突破”,完善产业生态,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力争到2025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左右。”
随手顺走别人手机,本以为没事,没想到仅40分钟后就被民警逮住;没有目击群众,没有物证痕迹……董先生放在自家门口的童车丢了,由于案值太小,本想自认倒霉,可没想到,民警通过警务大数据平台,在7公里之外发现了被盗童车踪迹,当天下午就破了这起小案。“大数据带来的变化是颠覆性的,以前很难想象这类‘小’案可以如此快速侦破。”一线民警们深有感触:“过去把腿都跑细了,熬夜盯视频是家常便饭,蕞大的感受就是时间不够用。现在通过智慧警务平台,让数据去多跑路,我们就有时间多为群众解决问题。”
这种让人欣喜的变化,离不开扎根新区的以萨技术赋能。“作为全国行业头部企业,以萨技术致力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在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为全国20多个省级、1200多个市县区政府单位,搭建了大数据深度应用平台。”以萨技术副总裁姚巍介绍。以萨技术的引领,不仅对青岛西海岸新区数字经济延链补链强链发挥重要助推作用,还提升了新区在全国数字经济领域的知名度。
头部企业的引领价值不止于此。作为人工智能知名企业的科大讯飞,不仅与赛轮等本地企业发生“化学反应”,共同拓展新领域,切入新赛道,还依托园中园讯飞未来港全面开放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平台,为园区入驻企业赋能,已对接沟通上万家生态企业,孵化企业112家,培养人工智能行业人才超2000人,构建了全新的数字经济“热带雨林”。作为澳门青年创业的先行者,也是国内领先的计算机视觉算法平台,极视角科技平台已聚集20万算法开发者,将助力青岛打造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AI应用创新策源地。
当前,不少城市都涌入数字经济赛道,加快“争抢”数字经济发展各种要素。青岛西海岸新区把招引、培育数字经济头部企业,推进“芯、屏、光、端、网、云、智”等七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数字产业“核心链条”,丰盈数字产业集群,作为“弯道超车”的重要引擎。
聚焦“强芯扩屏”,加快推动宸芯科技、富士康高端封测等10个总投资350亿元的核心项目引进建设,培育完善光电显示及半导体产业,力争年内实现产值100亿元,初步实现覆盖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应用的半导体全产业链;在人工智能领域,以萨技术等9个项目入选山东省人工智能行业优秀企业、优秀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典型应用场景;在卫星物联网领域,欧比特宇航科技、国家高分卫星青岛中心等一批卫星数据研发应用企业纷纷落地……
数字技术,只有与产业深度融合,才能发挥蕞大价值。青岛西海岸新区坚持数字技术赋能,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位于青岛自贸片区的海尔中德滚筒互联工厂是全球规模蕞大、柔性蕞高的滚筒洗衣机模块化制造基地,具备400余种型号产品制造能力。海尔中德滚筒互联工厂总经理王自强介绍,自动化生产线和信息技术系统的有机融合,构建起大大节省人工的“黑灯工厂”,“与传统生产模式相比,用工减少30%以上,产能翻番。”
海尔中德滚筒互联工厂是数字赋能制造业的缩影。青岛西海岸新区集聚海尔智研院、西门子(青岛)创新中心等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服务商34家,打造了海尔卡奥斯、赛轮橡链云、双星胎联网等国内外知名工业互联网平台,用平台思维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致力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先行区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在促进农业数字化升级道路上也蹄疾步稳。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实施一批智慧农业重大项目工程,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实施“互联网+生产”行动计划,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其中,青岛沃林蓝莓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种植2万亩;鲁海丰布局智能化深水网箱185箱;“深蓝一号”用数字化技术养殖的三文鱼,每年可收获30万尾……
数字经济的茁壮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系统。下一步,青岛西海岸新区将聚焦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场景创新、平台服务四个重点领域突破,厚植数字经济发展“沃土”,培育数字经济发展“生态”,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的“西海岸样板”。
版权声明:本文由青岛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