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千亿!盛会在青启幕园区揭牌、新政发布领跑“虚拟”的实体经济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目标千亿!盛会在青启幕,园区揭牌、新政发布,领跑“虚拟”的实体经济
发展虚拟现实,助力数字经济。互联网的下半场革命,青岛正迎来全新发展窗口期。
9月22日,2022年国际虚拟现实创新大会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开幕。与会嘉宾围绕元宇宙、虚拟现实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典型场景应用等分享真知灼见,推动各方洽谈合作。
开幕式上,山东省虚拟现实产业联盟和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正式揭牌,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等31个项目现场签约。同时,发布了山东省推动虚拟现实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和山东省虚拟现实领域优秀解决方案。
除主论坛外,本次大会还设有“星鲨杯”全球虚拟现实内容大赛颁奖典礼、5个平行分论坛共计三部分,致力于整合优势资源,加快推动青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
自2017年起,青岛已经成功举办五届国际虚拟现实产业创新大会。
五年来,青岛以会为“媒”、扩圈共生,在这个IP属性愈发清晰的数字化创新平台上,引智聚力——围绕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动向,从技术突破、产学研合作、项目资本对接等多方面开展交流合作,为新一代信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和新的增长点。
与此同时,青岛也以会为“窗”、展示了五年来应时而生、乘势而上、厚积薄发的产业实力。
今年上半年,山东省虚拟现实产业链及相关机构已经达到了200多家,营业收入超过300个亿,同比增长24%。在这个撬动数字经济的“先锋部队”中,110余家来自青岛,不仅数量约占全省总量一半,且基本实现“硬件-软件-内容-应用”的虚拟现实全产业链覆盖:
硬件领域,歌尔、PICO等龙头骨干企业强势领跑;
内容制作与应用领域,聚好看、观享世界、数智孪生等优质企业聚势崛起,涵盖教育、文化、医疗健康等各方面;
以崂山区为核心、建设青岛虚拟现实产业园和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拉动西海岸新区、市南区、即墨区,以点带面、加速发展的“一核三极多点” 产业布局也正加速成型。
产业的质变,必然要经过“量”的积累。眼下,虚拟现实产业俨然到了质变的关键期。在青岛重点布局的24条产业链中,虚拟现实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图谱中的关键环节,一直被视为消费端放量拐点和赋能数字经济稳健前行的重要支撑。
跑步入场、开局即决战,青岛要紧抓这一时代机遇。
1、政策利好,让“虚拟”照进“现实”
作为本次国际虚拟现实创新大会的一大亮点,《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发展若干政策》正式对外发布。
这是全国首个市、区两级一体化支持虚拟现实产业园发展的专项政策,系统集成了园区建设、企业培育、项目招引、技术攻关、平台搭建、体验应用、人才集聚、要素保障、行业交流等“一揽子”支持措施,为企业、项目从落地孵化到培育壮大提供全方位保障。
而由此向前看,不难发现青岛助力虚拟照进现实、“具象到点”已然历经了层层铺垫。
在国务院出台的《“十四五”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 “深化虚拟现实技术融合,拓展社交、购物、娱乐、展览等领域的应用”;
3月末,《山东省推动虚拟现实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年)》出台,提出要形成以青岛为中心的“1+4+N”产业布局,打造千亿级虚拟现实产业高地;6月,省政府又专门出台了推动虚拟现实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作为产业发展核心区,青岛于5月发布《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 年)》,这也是青岛在制定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24条重点产业链后,首个出台的专项产业行动计划——
明确了“一核三极多点”的产业发展布局和到2030年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的细化目标。
如今政策再上新、再发力、再推进,从这一套相互承接、彼此配合的组合拳,能看出山东于青岛的期待:高质量谋划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集聚载体,为全省虚拟产现实产业发展树标杆、打样板。
对于青岛而言,产业发展的路径和逻辑也愈发清晰:政策靠前发力,以专业园区为核心支点,撬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而这一核心区域的核心园区,也在国际虚拟现实产业创新大会上正式“亮相”。
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揭牌,是本次大会的又一亮点。该园区与今年交付的青岛微电子产业园,共同构筑起“双园驱动”的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格局。
此次揭牌的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被寄予厚望——
项目建成后目标年产值1000亿元,将打造全球蕞大的虚拟现实研发制造基地;
项目占地1600亩,是国内面积蕞大的虚拟现实产业园区;
项目是当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将搭建国内顶级科技创新平台。
按照规划,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力争在3至5年的时间内,构筑起以生产制造为主,涵盖研发创新、内容制作、场景应用等全链条的产业生态,成为全球VR头部员。
正是源于这样扎实的布局,崂山区也有底气在国际化盛会上亮出自己的愿景目标:打造“中国虚拟现实产业之都”。
坐拥全国首个国家级虚拟现实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青岛汇聚了全国近七成虚拟现实科研力量,它们中的大部分就集中在崂山区。
从头部阵容看,占据全球中高端虚拟现实头显70%市场份额的歌尔布局于此。“2021中国VR50强企业”名单中,歌尔位列第三。同一榜单中杀入十强、位列第八位的青岛小鸟看看,同样位于崂山区,目前已成长为中国本土蕞具竞争力的VR设备研发商之一。
从企业生态看,已经形成了歌尔、PICO、聚好看等龙头企业顶天立地,海信医疗、数字孪生等特色企业铺天盖地的聚集发展态势。
从科创实力看,依托北航青岛研究院,已搭建起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分室等国内VR领域顶尖科研机构、国字号实验室,与国内顶尖高校、产业联盟、智库等合作共建了山东大学青岛虚拟现实研究院、青岛山景虚拟现实研究院等11家科研机构,这些都是引领产业发展的蕞根本力量。
3、聚力发展,给“人”、给“钱”
产业链要有长度,更需要有宽度和深度。
虚拟现实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学科,集成了计算机图形技术、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等多个专业;同时虚拟的应用场景,也有赖于工程技术人员的策划与开发。这意味着,虚拟现实产业发展,需要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予以支撑。
去年国际虚拟现实创新大会上,首个省部级虚拟现实产业学院——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学院(筹)揭牌。学院建立的初衷非常明确,就是要做虚拟现实产业的“黄埔军校”,定向输出专业人才。
此次盛会上,登场亮相的青岛虚拟现实产业园又迎来了新的助力“智囊团”——来自中国工程院、紫金山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的院士、教授、科学家在现场受聘,他们将充分发挥科创优势、助力产业园发展。
此外,作为新兴产业,虚拟现实产业里中小微企业较多,这一方面符合科创企业“起步灵活”的特点,但另一方面也会因为资金少,进而影响后续团队扩大、市场拓展等,导致竞争力下滑。聚焦虚拟现实产业发展,青岛对症下药:
专门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定向为相关企业“输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精准度。眼下,青岛金家岭金融区已经集聚了备案私募基金605支,管理规模近千亿元,可为虚拟现实产业进一步赋能助力。
基于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科研优势资源,风口之下,青岛敏于预判、敢于抢跑,虚拟现实产业正在为青岛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青岛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