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个项目同日签约!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正在成为“青岛黑马”
食为人天,农为正本。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持续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眼下,作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青岛正在用一浪高过一浪的农业大项目招引落地速度,不断释放乡村振兴与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融合的青岛创新。
4月28日上午,青岛市乡村振兴项目集中签约暨农耕文化馆开馆仪式在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青岛农业“国际客厅”举行,标志着青岛农业大项目矩阵再添“生力军”。当天,计划总投资226亿元的26个乡村振兴项目集中签约。而截至4月底,全市年初确定的48个过亿元涉农投资项目,已开工42个项目,完成投资18.5亿元。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青岛农业项目招引落地的“速度与******”。1-2月份,青岛头部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1.9%,分别高出全省、全国54.9和53.1个百分点。正如青岛市政府副市长赵燕在仪式现场的致辞中所言,乡村振兴已经成为一项长期的国家战略,“三农”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农业农村的广阔天地必将为青岛创业创新提供巨大机遇和无限潜力。
企业家说 “这是政府服务意识的体现”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项目是关键。当天签约的乡村振兴项目涉及种业振兴、动物卫生、科技创新、特色种植、精深加工、美丽乡村建设等关键领域。而细看项目内容则不难发现,招引背后,是为青岛市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的深度思考。
例如,由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投资的国家兽医卫生中心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8亿元,建筑面积20万平米。计划在上合示范区建设国际一流动物卫生科技创新中心,通过强化国际兽医规则标准及疫病防控政策研究,打造国际交流合作新高地,为助力青岛上合示范区积极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
在青岛市农业农村局二级巡视员史跃林看来,该项目的平台效应尤为关键。不仅可以在涉外兽医事务方面更好发挥智库作用,同时还将为全国动物防疫以及重要农产品保供提供有力支撑,从而进一步推动青岛动物卫生领域相关产业的发展。
又如,在此次签约的26个乡村振兴项目中,有8个涉及种业振兴,几乎占到三分之一。众所周知,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
青岛的种业振兴之路,可谓志在必得。截至2021年底,全市各类农作物、畜禽种业持证企业206家,累计审定、登记农作物品种1189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全市农作物、种畜禽种业产值25亿元以上。培育的抗根肿病大白菜、耐贮藏番茄等新品种品质走在全国前列,“宇花31号”花生品质堪比橄榄油,“海大1号”太平洋牡蛎填补了我国牡蛎人工培育新空白,水产种苗科研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青岛以政策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发布《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突出在“扶持优势特色种业”和“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两个方面重点发力,全面提升种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作为此次签约项目之一,蓝谷深海实业(青岛)集团有限公司与崂山区政府达成合作意向,成立“崂山刺参”项目平台公司,推动海参产业发展。“崂山刺参项目计划总投资额20亿元,包括育苗基地、海洋牧场、海岛开发、深加工工厂、科技展示中心等,建成后预计年产参苗1.8亿头,成品参2500万公斤,年产值近80亿元。”谈到项目为什么落户青岛,蓝谷深海集团董事长王泽坤颇为感慨。
作为一名企业家,王泽坤坦言,青岛有优质的海洋生态资源、海洋科技资源,更重要的是,近年来愈加优化的营商环境,让他感受到了青岛市各级政府对海洋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和支持,“例如在项目前期洽谈过程中,崂山区农业农村局负责领导直接与我们企业对接,没有休息日,主动配合企业需求,只要我们需要,他们都会头部时间约时间安排会谈,这是政府服务意识的体现。”蕞终,企业决定将此前放置在辽宁的海参种苗项目“回流”青岛。“崂山刺参是青岛本地的古老刺参品种,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将项目建设好,打响‘崂山刺参’品牌,再造一张城市金名片,为振兴乡村经济贡献我们的力量。”
四方联手 推动青岛涉农企业走出去
据统计,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都能品尝到产自中国青岛的农产品。目前,青岛市从事农产品加工外贸企业1700多家,年进出口产值超过1000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全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头部市。当前,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新发展格局下,塑强传统出口优势,青岛农业参与更高水平国际分工和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空间不仅迎来了新机遇,更迈出了新步伐。
活动当天,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青岛上合示范区、青岛海关联合签订建设国家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合作备忘录,携手推动青岛涉农企业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据悉,前期青岛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管委、青岛上合示范区管委、青岛海关,以52平方公里青岛片区、61.1平方公里的上合示范区为核心区域,联合10家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共同打造集种植、养殖、加工、海洋产品加工、生物科技和贸易于一体的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申报方案已正式上报农业农村部。“四方联合签订合作备忘录,将以此为突破口,未来合力推动青岛农业融入国际国内大循环,为青岛农业高质、高效、高端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发挥重要作用。”史跃林表示。
记者了解到,四方将充分发挥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以下简称国贸基地)的聚集作用,紧抓RCEP生效契机,加强与上合组织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方面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出口农产品品质和国际化、标准化、组织化、品牌化水平,着力补短板、强弱项,重点推进国际认证认可、国际标准应用、自主品牌培育、出口产业链价值链提升和贸易促进公共服务。
与此同时,如何抢抓农产品双循环战略机遇,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国贸基地也已经有了清晰的思路。例如,成立“一带一路”中国农机企业家发展联盟,集聚农机企业,推动国内循环农业、智能农业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走出去。通过整合国内外资源,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优质企业入驻自贸片区、上合示范区。
瞄准农业制高点 青岛打造实体经济发展“关键变量”
实体经济一直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不久前召开的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两会上,青岛旗帜鲜明地把“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摆到了今后五年打造“六个城市”总体布局的首位、把“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摆在十项重点工作的首位。
与此同时,青岛也是一座农业农村大市,且相较同类城市,农业正在成为这里蕞大的比较优势之一。全市“十百千”全产业链渐次成型。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33家、农业“金花企业”20家,打造了蓝莓、茶叶、葡萄等15条十亿级特色产业链,油料、果蔬、饲料等8条百亿级优势产业链,农副食品加工业千亿级集群产业链。2021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00.5亿元、同比增长6.8%,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7%。全市农产品出口稳居全国前列。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36家,2021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2107亿元、同比增长10.7%,农产品出口额达到370.8亿元,占全省30%、全国6.7%,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此外,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000多家,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达到4万多家,规模农业、加工农业、品牌农业、数字农业、科技农业、体验农业、终端农业等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农村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青岛提出的24条重点产业链中,就包括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涉农领域产业。因此眼下,如何进一步释放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创业热情,催化农业产业成为青岛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至关重要。
根据规划,青岛将着力搭建平台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十百千”亿级农业全产业链,聚力形成畜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2条千亿级产业链,粮油、奶业等7条百亿级产业链,葡萄、胡萝卜等15条十亿级特色产业链,支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任“链主”,牵头上中下游经营主体组建,打造一批科技驱动、基地推动、企业带动、品牌拉动的农业全产业链。
突破口明确的同时,破解涉农项目融资难,更多资本力量也正在集结。以青岛市农业农村局与青岛财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的财金赋能现代农业合作项目为例,该项目由青岛市财政拨改投种子基金(简称“种子基金”),作为专项为创新性种业项目进行投资赋能的政策性资金。种子基金依据相关程序选定青岛财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财通集团”)作为管理机构,以股权直投方式为项目发展进行资本赋能。财通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以服务青岛市城市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为核心的新型产业金融企业集团,财通集团将在市农业农村局和市财政局的支持引领下,借助种子基金,将政策、资本与产业三方资源衔接到种子企业,推动全市种子企业发展,在我市形成良好的种子产业生态。
“下一步,我市将聚焦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城乡融合发展,集中打造10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奋力在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三区建设’实现新突破,努力打造一批行业制高点和全国全省亮点。”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袁瑞先表示。
版权声明:本文由青岛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