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详情介绍
始建于2003年4月,2006年8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为临港经济开发区。园区总面积56.11平方公里,辖30个村(居),总人口3万人。近年来,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和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立足建设青岛临港产业的承载基地和港口经济发展的重要腹地,已成为山东省和青岛市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胶南市招商引资的重点平台之一和胶南建设“蓝色经济示范区”的重要载体。
大型港口是发展蓝色海洋经济不可或缺的载体。青岛港的西移,董家口港的建设不仅使青岛西海岸日益成为临港经济成长的重要平台,同时也为发展蓝色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顺时应势地成为青岛承载发展临港经济和蓝色经济的核心区域。
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毗邻青岛前湾港,东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青岛保税区,北依青岛物流产业园区,位于青岛前湾港、董家口港和日照港物流运输的中心区域,蓝色经济和临港产业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地处北温带沿海湿润季风区域,四季分明,气候温润,年平均气温12,无霜期202天,年平均降水731.5毫米,年平均优良空气质量天气320天,自然生态环境优越。
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毗邻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青岛保税区,经疏港高速至青岛前湾港和保税区20分钟车程,至国家级中心枢纽港董家口港30公里,是中国蕞长的高速公路交汇点,以青岛港和青岛流亭国际机场为中心的交通集疏运网络四通八达,物流运输极为快捷。
海运:青岛港阔水深、不冻、不淤、风浪小、岸线长,是著名的国际深水港,拥有40万吨级泊位2个,30万吨级泊位97个,年集装箱运输量超过1000万标准箱以上,2009年货物吞吐量超过3亿吨。建设中的董家口港被国家交通运输部列为国家级中心枢纽港,拥有深水泊位112个,年吞吐能力3.7亿吨,其40万吨级矿石码头为世界蕞大靠泊吨位码头。
公路:同三高速、青兰高速、疏港高速、环胶州湾高速等直达园区。2010年底建成通车的青岛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使园区至青岛中心市区仅半小时车程,园区迈入与青岛一体发展的“同城时代”。204国道、青岛海滨公路和园区内已建成的以临港路、长春北路、北环路、北一路、北二路、北三路和珠山东路、上海路、青岛路、北京路、东四路、海西路为主体的“六横六纵”快捷交通运输主干道,构筑起了四通八达的临港物流快速路网。
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5亿元,高标准建设了道路、热力、燃气、供电、通讯、供排水、污水处理、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一期开发区域内达到了“七通”建设标准。其中,园区高标准建设了220千伏变电站,拥有热电联产企业“易通热电有限公司”、天然气供给企业“新奥燃气公司”和自来水“胶南市自来水公司”,实现了能源中心集中供热、供气,园区日供水能力达20万立方米。另外,园区生活居住、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休闲度假、运动健身等配套服务设施齐全。
优化投资环境是园区永恒的主题。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立足于服务企业,打造服务型园区,坚持“一站式、全方位、保姆式、零距离”的服务理念,为入园项目签约、项目建设、投资经营提供全程、高效、便捷的服务。
园区拥有青岛市重点职业学院“青岛黄海学院”、胶南市重点职业院校“胶南市职业教育中心” 、 胶南市级重点普通高中“胶南市头部中学”和“青岛临港职业学院”、“山海天职业学校”等一批重点职业院校,在校生超过6万人,“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港湾学院”等一批大专院校入驻胶南市大学园,为入驻园区企业提供充足的技工支持和人才资源保障。
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以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港通优势、产业发展优势和服务环境优势,深受中外投资者瞩目,已成为国家级大企业“扎堆”集聚的地方。中国铝业、中国船舶(北船管业)、中国联合水泥(鲁宏水泥)、中国兵器(五三所)、中国质监、中国建材等大批“国字号”企业以及海尔胶南工业园、东元机电、帝森克虏伯风力发电设备、德枫丹(青岛)机械、凯创科技等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和技术装备水平高的大项目相继入驻,形成了家电电子、汽车船舶配件、先进装备制造、橡胶轮胎、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六大产业集群,园区已成为国内外客商理想的投资创业和生活居住乐园。目前,园区经济实体吸纳务工劳动力5万人,已具备300亿元工业产出能力。
立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正按照“项目线、技术线、市场线、保障线”的要求全力推进园区开发建设,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将园区打造成为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青岛西海岸新的城市功能区,争创山东省乃至全国一流科学发展园区。
版权声明:本文由青岛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