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青岛对接大产业 胶南变土地招商为厂房招商
本报青岛9月15日讯在大小珠山簇拥的1846平方公里胶南大地上,正上演着一幕幕火热奔放的经济活剧:临港产业区成百万平方米的厂房“摩肩接踵”,海尔、双星、海王、泰发、东海药业携手而至;造船、电子、生物、橡胶、纺机支柱产业“巨人初成”,千余大项目摆开阵势。突破传统的县域经济发展框架,建立对接大产业、融入大青岛、着眼大跨越的“胶南模式”,让这个西海岸都市新区迅速崛起。
108天,投资8亿元,年产出100亿元,这是海尔牵手胶南创造的“神线日开始建设,到头部台彩电下线天时间,创了海尔工业园建设的世界纪录。”海尔胶南彩电负责人解韦强告诉记者。今年2月15日,海尔集团相中了该市临港产业区内一处10万平方米的基础厂房,双方采用政府给企业做BT的建设方式,即海尔集团负责提供设计、图纸和工程监理,胶南市负责水电路通讯配套和厂房改造施工,建成后海尔整体验收买断,作为全球第13个工业园。
胶南市紧邻青岛前湾港,与青岛经济开发区比邻而居,完全可以承接青岛六大产业集群的辐射和带动。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胶南市取消各个乡镇的工业小区,引来项目集中落户临港区,项目收益按比例返回乡镇。并由政府投入4亿多元完成了整个临港区的“七通一平”,变土地招商为厂房招商,提高土地利用率。目前在胶南临港产业区,已经建成的上百万平方米通用厂房里,目前已经聚集了包括海尔在内的98个投资项目,平均每亩土地吸引投资超过300万元,工业区土地容积率达到1.6以上,堪称寸土寸金。
胶南市市长王君庭认为,“胶南模式”取得了双赢。对胶南来说,蕞大限度地实现了集约用地;对企业来讲,利用基础厂房搞建设,大大缩短了时间,降低了成本。
胶南的城建部门也从中受到启发,将各单位的办公院落统一纳入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名下,实施市场化运作,将几十个部门的办公场所集中处置,整理出商业开发用地4000多亩,通过“招拍挂”,政府没掏一分钱,建成一站式的经济发展大厦和公共卫生大厦,还使土地增值10倍多。
“胶南模式”正结出丰硕的果实。全市森林面积有85万亩,比去年净增长2万亩,实现了人均一亩林,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今年1—7月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0亿元,同比增长19.3%。出现了树林增、钱袋鼓、能耗降的可喜格局。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由青岛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